原标题:韶关客家文化历史比较研究
韶关客家文化历史比较研究
作者: 伍学忠
韶关历史久远,客家文化底蕴深厚、影响力强、辐射面广,优越的地理位置起着承上启下作用。几千年来一直是粤北经济、政治、文化交流中心,是通往珠三角、粤东粤西、东南亚各地的水陆交通要道,有粤北咽喉之称。她背靠岭南,接壤湖南江西是三省通衢之地,是古代中原文化向岭南传播辐射的主要通道,同时又是南粤文化、珠江文化、以及海洋文化北上中原的通道和基地。民族大迁徙最先在此形成独特的客家城市和客家文化 ,在众多客家历史名城中地位相当凸显耀眼。很多重要历史人物对中原文化传承和为韶关客家文化传播发挥了重要作用。客家人才辈出,建筑文化,习俗文化交映相辉。
一、客家历史源远流长 文化传承底蕴深厚
(一)、迁徙路线比较 凸显地理优越
韶关背靠岭南,比邻湖南江西,南通珠三角、港澳、东南亚,辐射粤东粤西等地。武江、浈江,以及和汇合后的北江组成三大水系,贯通祖国东西南北,形成水陆交通互为协调的重要地理位置。但在西汉以前,由于政治经济中心偏于华夏西部,因此岭南人口早期集中于西部,政治、经济中心也集中西部。当时在岭南设置的南海郡、桂林郡和象郡,其中两个在西部。汉武帝评定南越国后,于公元前111年分别设置了南海、苍梧、合浦、郁林、朱崖、儋耳、交趾、九真、日南九郡,除南海郡外其余八郡在西部。此时的西部人口众多地位重要。
秦始皇时期为南征百越在浈江上游修通了三条水道。一条经横浦至江西南康与赣江水路相接;一条南雄溯浈江上游乌迳过江西,即乌迳古道;另一条是通过浈江支流锦水至仁化接湖南。随着岭南地区的逐步开发,政治文化经济中心也逐步迁移珠江三角洲地域,番禺(广州)则成了该地区的中心。此时,再走西江道进入岭南则绕了一个大弯。北江道经不断疏通整治相对于西江道更畅通,距离更近更便利。至东汉时桂阳太守周昕开凿北江上游武江,疏直河道,与浈水遥相呼应。北江水道的上下改善畅通,航运能力大大提高,从而取代西江成为岭之南北的枢纽。韶州也成为上达京都,下通百越之地。
唐朝张九龄率领民众开凿大庾岭新道后浈江水运取代西江水运,粤北地区取代粤西地区成为岭南最活跃政治文化中心,也是岭南与中原交往的门户。
据历史记载,中原移民、移居岭南共有五次大规模的南迁,形成了一个人口众多影响深远的优秀民系。中原移民南迁主要通过四条途径:一是经洞庭湖南下,取道湘桂走廊和骑田岭;二是经鄱阳湖、湘水、赣水,越梅岭进入岭南;三是在两千年前开通的由曲江乳源通往京城的西京路,中原汉人可由此进入岭南,而岭南人也可由此进入中原;四是凿通大庾岭,使之成为进入岭南的主要通道。韶关作为岭南重镇,在北人南迁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中转枢纽作用,而其它地区则没有这样的天然地理优势。
(二)、历史久远厚重 影响辐射面广
韶关历史久远,有两亿多年前的南雄盆地恐龙活动留下的化石和恐龙化石蛋;有生活生长在六千多万年前的活化石鳄蜥和水杉;韶关土著居民马坝人生活在距今13万年以前,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人居自然条件优越。韶关曲江马坝狮子岩发掘的石峡文化遗址见证韶关文化就有6000多年可考历史。韶关马坝人在此繁衍生息、与时俱进。舜帝南巡时在城北韶石奏韶乐似是传说,但认真推敲考证并非空穴来风。舜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山,是为零陵。而零陵与奏韶乐之地韶关韶石山相距三百多公里。以天下为己任的舜帝到此处奏韶乐是有极大可能的。韶关的熏风路其取名就来自于舜帝歌辞《南风歌》:“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似乎华夏大地也只有韶关才有常年经久不息的令人陶醉令人梦幻令人心旷神怡的和熙薰风。熏风二字与客家话读音词义基本一样。此名之古老、底蕴之深厚、含义之深刻、与中原联系之紧密可见一斑。韶州府,自隋朝开皇九年设州府就以韶州定名。可见古人也是多方考证方命名的。韶乐体现了中原文化向岭南韶关传播的一个佐证,也是韶关客家文化与中原文化一脉相承的体现。孔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可见《韶乐》存在的真实性。这些底蕴深厚的历史是其它市县所罕见的。
韶关大学余伯禧林立方在《当代改革浪潮中的韶关客家人》一文中写到这样一种语言现象:南雄、仁化、乐昌有70万左右的人讲韶关土话。土话归属何种方言专家们尚未有定论,但与客家话很相近,应该说韶关土话实际上是最早迁入粤北的客家先民,语言当属客家话。实际上韶关三大方言中讲客家话的有164万人,讲韶关土话的有71万人,讲白话的有3万人,如果把韶关土话也归属为客家话是成立的,那么客家人就有271万,占韶关总人口的80 %以上。客家话形成以前迁入韶关的早期移民当然讲的不是客家话,但他们人口较少,所以后来讲客家话的人迁入后人数比他们多 ,通过长期交流而同化。
我们知道,我国古代历次的移民总是由北向南,按理韶关也是重要的客都之一。那么,为何又以梅县话为客家话的代表呢?普遍的说法:一是梅县客家人绝大多数是客家话形成后迁入的,四周高山环抱,又有纯客县包围着,受闽、粤、潮方言的影响少,客家话比较“纯正”。二是梅县后来经济、文化、教育发展很快,建州后一直是粤东客家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三是宋以来,特别是近代史上,出了大批国内外有影响的人物,移民世界各地的华侨多,海内外闻名,在客家人中具有代表性。
然而,作为粤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韶关其深厚的客家文化底蕴是不可忽视的,中国历史伟人张九龄、余靖、廖燕等为韶关客家文化传播发挥重要作用。特别是客家人慧能在韶关曲江弘法40(包括未出家的前几年)多载,不仅对中华佛教文化的传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也对海内外广泛传播了韶关客家文化,其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据说六祖慧能(客家人)在传授佛法之时大多使用韶关客家方言,而且当时记录六祖弘法之人法海也是韶关曲江客家人。六祖在黄梅的题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非常具有客家方言韵味。其中的“本无、非、台、本来、尘”这些字与韶关客家方言的发音几乎一样,词义也相同。唐朝一代贤相,韶关曲江风度张九龄开凿大庾岭梅关古道。为中原文化向岭南的进一步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首先其本人向岭南传播中原文化,同时他也将客家文化带入中原。如其诗《感遇》: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诗中的“南、丹、冬、林、气、岁、寒、心、以、荐、阻、重、桃、李、无、阴”等字就与当今客家方言的发音几乎没有区别,只是个别音调上略有不同。北宋的谏官韶关曲江余靖著有《武溪集》二十卷,不仅传承了中原文化,也有很多反映了韶关客家风情:如《寄韶石长老求柏栽》、《送曲江县赵节推》等。中国著名民间思想家清末廖燕,其一生著作甚多。《二十七松堂集》充分体现了作为韶关客家人的廖燕对中原文化的传承和对客家文化的传承发扬和运用。如其《曲江竹枝词》就很有韶关曲江客家风味:“遇仙桥下水澄鲜,遇仙桥上路通天。谁信神仙容易遇,遇郎难似遇神仙。”;“虚传韶石秀参天,远望回龙亦蠢然。闻得郎从山下去,回龙原不敢回船。”。这两首《曲江竹枝词》无论从诗风、韵味、声调均与韶关曲江客家方言的风格特性相一致。
(三)、历史文化璀璨 群星荟萃韶城
由于韶关地理位置的优越,名人荟萃,为他们发挥潜能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他们为发展韶关建设韶关做出了伟大的历史的贡献,奠定了韶关客家历史文化名城地位。
也为历史名人们发挥潜能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
韩愈对韶关文化的影响。韩愈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当年随兄长韩会(当时任韶州刺史)在韶州读书三年,其诗“曲江山水闻来久,恐不知名访倍难。愿借图经将入界,每逢佳处便开看。”此诗对韶关人影响久远,一代又一代韶关人反复吟诵。此后韩愈二次被贬都途径韶关并因此留下不少诗文。
苏东坡做客韶关,并留下大量诗文。他在韶关的活动大力宣传、弘扬中原文化,同时也将韶关的客家文化向全国传播。如韶州城北的“九城台”原名叫“闻韶台”,取孔子闻韶乐三月不知肉滋味之义。北宋建中靖国元年(公元1101年),苏轼与苏伯固到韶州与太守狄咸在台上饮酒,苏轼根据大家的建议欣然作《九城台铭》,并亲自书写让人刻在石碑上。从此,全国有了唯一专门纪念韶乐的九城台。苏东坡还在韶关的南华禅寺书写“斋堂”二字,而且“斋堂”这两个字的读音与客家方言的读音是一致的。在韶州曲江游玩的苏东坡当时还到过韶州曲江白土的“苏拱村”。“苏拱”之名由此而来。“苏拱”与韶关客家方言读音也是一致的。当然,到过韶关的文人墨客远不止这些,如宋之问、杨万里、周敦颐等。特别是意大利人利玛窦,在明万历年间到韶关传教长达6年之久,在韶关大力传扬中外文化,使韶关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
自汉代始,韶州这块风水宝地就兴起办学。最负盛名享誉岭南的有濂溪书院(相江书院)、韶州府学、四隅社学、韶州曲江书院、韶阳书院、北江书院等。这些书院对传承中原文化,弘扬客家文化、安民教化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宋朝的周敦颐(周濂溪)就在韶州为官和授教多年,经常到附近莲花山游玩,因常常观莲花而通莲意感悟,写下千古名篇《爱莲说》。至清朝时期韶州就有蒙馆300多所。通过书院、蒙馆的教化,韶关客家人思想品德、文化素养得到了很大的提升。韶州候安都、刘轲、廖燕、钟在宾、刘应魁、余靖、邓益孙、欧阳一麟等一大批饱学之士均从韶州走向全国。特别是张九龄家族多人成就更大,影响更加深远。
(四)、客家文脉深远 歌谣辞赋名扬
韶关客家方言的音色、音准、音律与其他客家方言相比更接近北方方言或者说中原文化。会讲普通话的人只要认真听均可听懂韶关客家话。比如:结婚、唱歌(guo)、簸箕(bòj、趸dǔn(趸货)、不dǔn(不头:墩子)等等发音与普通话几乎一样,而且与中原古文化含义想通。又比如说:韶关客家人叫吃饭则叫食饭。吃早饭、午饭、晚饭分别叫食朝、食昼、食夜。据《说文解字》记载这个食字在古代的中原就是吃东西之意。例如《诗经》中的《硕鼠》:“硕鼠,硕鼠,无食我黍。”;《论语·卫灵公篇》,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日不寝室。”唐代韩愈的《马说》“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在成语中也有很多与食有关的词:废尽忘食、食古不化、食不甘味等。而“吃”(喫)在古代主要表示口吃结巴之意。《汉书·周昌传》的“昌为人吃”,这个“吃”就表示口吃之义。吃表示进食从唐五代开始,如白居易《咏怀》“有诗不敢吟,有酒不敢吃。”除了表示进食之外,吃的含义比较广泛:吃力不讨好(费了大力气,不讨好),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比喻充分利用现有条件)等。现在的普通话里吃东西不再叫“食”,而客家话仍然保留古代读法shí。类似的古汉字古词语今客家读法还很多,如:行( 走)、系( 是) 、细( 小) 、晓( 懂) 、暗( 天黑) 、爱( 要) 、做屋( 建房子) 、打花( 开花) 、落水( 下雨) 等等,在此不一一罗列。
流传的歌谣说明韶关客家文化与中原文化的一脉相承。比如歌谣:烟 烟 烟,烟上天。天上一朵云,袅袅过河浔。河浔一朵花,摘来送人家。摘一朵绣一朵,绣到明年讨大嫂。这首歌谣无论是发音,还是格式特点都与中原文化相通相似。比如说“袅袅”,此词就很古老,古今义大体相同,韶关客家读法与普通话读音基本一致,词义也一致。《楚辞·九歌·湘夫人》有:“袅袅兮秋风。”浔:水边、河边、海边之意。现在普通话极少用,而客家话还是常用的。如田浔(田垄、田埂)、边浔(物的边缘)、浔口。
又如客家童谣:暗么么,狗虱多,唔咬啀,咬猴哥。猴哥上树拗把柴,猫公放火鼻来来。鹅揩水,鸭洗菜,鸡公砻米,狗踏碓,踏死老公懒老妹。其中的:拗(今义折)、砻米、踏碓、老公、老妹这些叫法都比较古老,是对中原古文化的传承。
还有客家童歌:排排坐,唱山歌。汝打鼓,啀打锣。阿公下水捡田螺,田螺肉丢进嘴,田螺壳丢圳背。这些生动歌谣细究起来确实有很深的文化底蕴,既有中原的血脉,也有客家的特色。
韶关客家虽然文化底蕴深厚,历史源远流长,生活丰富多彩,但却没有自己独特的文字,为什么?就是因为它与中原文化极为相似,一脉相承的原因。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可用汉字代替客家话的表述。
韶关客家话很容易听懂,它与普通话很相似。曲江、新丰、英德、翁源的客家方言与普通话很相似,只是个别字的发音有所区别。即使所谓客都兴梅地区的客家方言在音准音色上也没有韶关的客家话与北方方言接近或相似。为什么?就是因为它是中原文化的中转站和辐射地。
二、建筑文化光彩夺目 讲究实用遵循自然
传统民居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见证,是各国民族历史文化发展的自然沉淀。中国传统民居是世界建筑艺术宝库中的珍贵遗产,客家传统民居则是中国民居建筑的一朵奇葩,是客家人千百年来对生活理解的结晶和物质文明的直接体现,也是精神文明的载体。客家民居文化也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韶关是客家祖地和聚居地之一,客家建筑文化积淀深厚,独具特色。
(一)、传承中原精髓 自行体系特色
韶关客家传统民居建筑荟萃了客家各类文化精华,是客家文化的综合体现。形式主要以封闭式的围屋和城堡式防御性强的围楼体系建筑。它是韶关客家先民居住最具特色的标志性建筑。特点以方形围楼为主,与福建的“圆形土楼”,梅州的“围龙屋”,与赣南的围屋(土围子)存在既有不同又有渊源的关系,它围中有围,自成体系,独树一帜,地方特色鲜明,是中国客家民居建筑艺术中一颗璀璨明珠。
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韶关,是唐朝第一相张九龄的故乡也是广府民系南迁的重要枢纽。同时,也是岭南客家民系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地区。这支特殊民系相当一部分来源于赣闽,具有独特方言、习俗和其它文化特点的民系。客家人继承了汉族中原文化,又吸收了当地区域文化和技艺,结合本地自然条件和人居环境,创造了适合自己生存、发展、宜居的建筑、族群和文化。
建筑是生活和艺术的有机结晶,是精神和文化的集中表现,是一个民族和民系的重要标志之一,是生命力和创造力的具体象征。韶关客家民居建筑的典型代表——围楼,是客家人长途跋涉、改天斗地、与时俱进的印记,有着诗一般的魅力。韶关客家围楼的渊源可追溯到古代中原的汉代坞堡。客家先民们为应对严酷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防范原住民、盗贼与兵匪抢劫侵袭,保护自身的生命财产安全,保证宗族繁衍扩大和建立维系具有血缘的家族共同体,拓展巩固生存发展空间,精心设计建设围楼自卫安民。
(二)、建设风格相似 各有品位不同
长期以来韶关民众以族姓聚居为多,一姓一村或一姓数村连成大村,是其居住文化特色。村居多选择座北向南,依山傍水,竹木掩映,鸟语花香之地。山区则依山而建,后栋略高于前栋。一个村庄必有一个祖堂或祖屋厅堂,作为全村祭祖、议事或举办红白喜事的场所。
祖堂俗称大厅或祖公厅。正厅一般分上厅、中厅、下厅,也有五厅、七厅的。上厅设祖堂,摆设列祖列宗神位牌、香案及公共桌凳等,是族人祭祀和议事的场所。中厅办喜事,下厅则作停棺入殓之地。大厅无楼、梁、柱,用巨大的上等木材建成。上厅主梁缠绕红布,左右柱脚用麻石大青石作基石。柱不能倒立。厅与厅之间均有天井。各厅均有横门,横门有横巷,横巷通横屋。以正厅为中轴线,两边横屋互为对称。横巷檐街屋的高度不得高于正厅,分上、中、下檐街。檐街屋的两侧均设卧室、厨房等。解放前住房的分配有严格规定,长辈或长房住上厅,后辈或二房以下住中厅或下厅。长工及佣人则住外围的长工屋。
曲江、南雄、始兴等地的客家村庄大多兴建围龙屋,如浈江区犁市镇中厂村便有5座围龙屋。有二堂一横一围龙、三堂二横一围龙、三堂三横一围龙等等。屋顶前低后高、前方后圆。正中有大厅和天井,后面是有一定坡度的台谢,台谢正中通围屋小厅,左右斜向大门坪,建成半圆形围屋,两边与横屋相通。前面是禾场,俗称大门坪,农忙供晒谷打场之用,节日是舞龙舞狮等的文化娱乐场所。门坪前面有半月形池塘,供村中失火、养鱼、妇女洗涤及挑水淋菜之用。围屋后面是草坪,种有百年古树,供挡风辟邪调节气候美化环境之用,俗称“风水树”,不准砍伐。
围楼是韶关客家人最常见的一种居住形式,也是古韶州的建筑文化特色。客家俗语说:“有村必有围,无围不成村。”客家人从中原南迁,多数居住于山区偏僻之地,为了防止盗贼及异姓的侵扰,故筑围楼而自卫。曲江、始兴、翁源、乐昌、南雄、仁化、乳源等县的围楼最多,仅始兴县便有200多座大小围楼。围楼主要标志是四面均有高大厚实的围墙,四角设角楼,又称箭楼或炮楼。角楼有内宽而外小的瞭望孔或枪眼,用于监视围外的动静,必要时可用箭矢、土枪、土炮打击来犯之敌。围楼内建筑楼房,沿墙纵横对称而建三至四层。各层铺木板作楼棚,楼顶架木梁盖青瓦。屋内设有厅堂、卧室、回廊、厨房等。东南北设楼梯,中间空坪建有水井,方便生活用水。围楼是全封闭式的,只有正面大门出入。大门用石条砌成,门内暗设机关,并建有水池以防火攻。门扇是用铁皮包嵌10至20厘米厚木板,门楣上嵌楼(石)匾。
始兴县隘子镇的满堂大围,堪称粤北客家围楼之冠,且全国仅此一座,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具有城堡式的建筑特色。据历史记载,该大围始建清道光十六年(公元1836年),竣工于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历时24年。它是当时富豪官乾荣所建,占地面积达13544平方米。1991年全国政协副主席叶选平为它亲笔题词:《满堂客家大围》。大围墙全部用麻石、青砖建筑,房屋用青石建成。围前有一块长180米、宽7米的大门坪。大围由上、中、下三座小围楼组合连接构成。围屋之间有“走马巷”,户户相连,上下贯通,呈回字形状,共有房屋777间。围墙基层厚达4米,外墙用重达1吨的巨石砌成,内墙用青砖砌就,中间填充沙、砂石、灰浆、糯米粉浆混合物,十分坚固。围内设有厅堂、卧室、庭院、天井、水井、厕所等。房间只有小窗采光,属“光厅暗房”风格。
(三)、建房择地慎重 布局讲究合理
韶关客家人要动土建房做屋,有它一整套的风俗习惯,不敢贸然行动,随心所欲。要看屋地山向来龙去脉。龙是山势,脉是延续的山梁。就是说,来龙要雄,龙脉要长,延续下来是一块平地。根据不同的地理环境山水走向“座北向南”或“坐南向北”,避北风纳南风,阳光充足,适应自然规律。然后“开盘”论证此地“盘子的大小”,是否结人丁,利主旺财,六畜兴旺,能出什么“贵人”,能容纳多少人……符合上述条件,就定为建房做屋宝地,否则另择。
选定宝地后还要请做屋先生“看日子”。根据所建屋地的座向、座度、龙脉而定动土开工最佳时日。盖房子是屋主一生中为后代所办的一桩大事,总希望选个好门向,将来人丁兴旺,万事顺意。因此,客家人往往要请来风水先生看过门的朝向,下过罗盘,拣个良辰吉日。到扶门时,用红纸写上“扶门大吉”四字贴在新的门楣上,放鞭炮,扶门。
建房做屋要严守兴建戒律。砌好石脚(墙)后,砌砖放门时要行“升门礼”,每个门要贴“门神”,意为长久顺当。砌到同门一样高时,就不能任意从哪边砌起,一定要首先放“过门砖 ”,又称“定水砖”、“子孙砖”。要分厘不差地砌在每头门的中间,预示门正、砖正、村风正,日后全村出的都是正人君子,不会出歪门斜道的人。放“过门砖”主人要在场,绝不允许师傅们用脚踩,用泥刀动。一定要用手慢慢校正,如师傅们用脚踩或用泥刀动,就表示对主人不尊重,不吉利。主人要责令师傅返工重来,否则另换师傅。门砖不平时,不能用瓦片、木片、纸片垫。如乱用被主人发现,就会被视为“弄人”,主人就会驱逐他另请他人。
砌到放挑梁时要进行“包挑仪式”,先用红纸包贴好挑梁头,安放时亲戚朋友做一担糯米糍粑担到建屋地分给做屋师傅和在场的人食,表示糍粑能沾牢挑梁,祝大梁牢牢固固。上梁屋脊要摆平,不得偏高偏低。
砌好砖接着是排桁钉角,桁角要逢单,不能逢双,逢单即取其兆意“单”定要成双成对,逢双意示“空”,表示此屋空无人住,不吉利之意。桁又要按屋的分水,只能前面少后面多,绝对不能倒置,喻意前阳后阴,“前者有路,后者途长”,表示后继有人。钉好角下来是盖瓦,盖瓦首先要分清阴阳瓦,阴瓦为边,阳瓦为仰(面)。要分清瓦头瓦尾,阴瓦瓦头向檐边,阳瓦瓦头向栋梁的规定盖,不能倒盖,如有倒盖表示不尊不孝,乱来之意。“放水”,就是盖好瓦后,屋场内排水沟通向屋外的设置。“放水”沟是阴沟,呈之字形表示守财,之字形内放一个小水缸,称为“聚宝盆”。如水沟直通屋外,表示不守财。
村场择地要顺势,忌逆势;要坐北向南,忌坐南向北。地势上忌南高北低。要向阳有水的地方,忌山北水南背阴潮湿处,忌干燥无润草木不生处。不宜居当冲口处,不宜居正当流水处,不宜居山有冲射处,不宜居亭塔旁、寺庙及故军营战地,不宜居大城门口、狱门及百川口等处。
宅基地的选择还要看周围的地理环境。人口稠密的村落,忌宅无出路。如果宅基地四周都是住家户,没有出口,还恐将来遇到红白喜事不好借道。按俗规,红白喜事皆走公道,忌入私宅。
房宅东边喜水忌路,宅东有流水取意“财源茂盛达三江”、“福如东海”,而东有路则为破财,不吉。北为寇方,北有路,亦凶多吉少。宅基的形状,以四方形或南北长东西狭为主吉,东西长南北狭则主凶。子午线为南北线,宜长;卯酉线为东西线,宜短。此外,离铁路沿线或高压电线太近的地方不宜建房,高层建筑与高层建筑之间也必须保持一定距离。
(四)、房屋格局的当 忌讳杂乱无章
房屋的格局,一般以四室一院为宜,主房、偏房、门楼、厨房及厕所各有定位,不可错乱,否则不吉。宜易实忌虚。实有五实,虚有五虚。五实主富贵,五虚则贫弱。五实:宅小人多、宅大门小、墙院完整、六畜齐全、水流东南。五虚:宅大人少、门大宅小、墙院不整、井灶不当、地多屋少。宅院忌呈簸箕形,忌三角形。如建东西屋,西屋不能比东屋多或高,俗云“宁可青龙出头、不可白虎张口”,“宁可青龙高一丈,不可白虎压一头”。一座房屋以三间、五间为宜,不盖双数,“四六不作主(家人皆无主见)。同一处居住的各家,建房的高度要大体一致,忌前面的房屋高于后面的房屋。否则会压了人家的“吉利”、“风水”、“运气”。集体建房时,便作出明确规定,前座房比后座房要低一尺。
村中宅居门前有双池,不吉;西边有池为白虎开口,不祥。门前直冲河、井不吉,恐被水射,生灾起祸;门口冲大路、小巷不吉,恐遭风杀邪气。门若与邻家相对,忌正冲,忌门小。二门相对,双方皆不吉。尤以门小者更受其害,俗谓“大口吃小口”。如不能避,需以各自门内筑一映壁墙挡避邪物侵袭。门前忌有坟墓和砖瓦窑。门前有坟者,阴阳相克,为不吉。房屋内,门对窗或窗对窗皆为不吉,俗谓“门对窗,人遭殃;窗对门,必伤人”。门的开向须一致,忌一房多门,前后皆门,俗谓“鬼推磨”,大不吉。门扇大小尺寸须一致,忌一大一小,俗谓“左大换妻,右大孤寡”。俗谓门为“眉”,窗为“眼”,宜“眉高眼低”,否则不吉。窗户不能做得比门更大,俗谓“眼不能比嘴大”,否则不吉。为了采光好,现代也有窗大于门的,但须一致,忌一大一小。否则主家庭不和睦。
裁花种木搞绿化是好事,但也有讲究。院内忌种榕树,盘根错节破坏房基、门前忌种桑、芭蕉和桃树,桑与“丧”同音。“桃”与“逃”同音,主“逃荒要饭”。大树盖顶阳气不通,阴气升腾吉祥不至,灾病无穷贫弱无力。院内的树木死了,必须立即挖掉另种新树,否则主家运破败大难将至。柳树亦不宜种,因柳树不结好。
现在农村建房都是建小楼,少量大楼,与旧中国建房风格毫不相同。但布局是否合理?是否整齐美观?是否方便出行?是否符合环境采光空间距离要求,其内在联系应该是相通的。有些是科学的,有些是迷信的,有些是因为不理解认为是迷信的。所以,我们对此进行比较研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供现代新村建设之用。
三、习俗文化丰富多彩 氛围热烈各有不同
韶关客家节日习俗文化丰富多彩,各市县区均有不同,在这里列举几个有特殊意义的节日进行比对,取其精华。
(一)、划龙舟唱船歌 客家先民精神
韶关端午节划龙舟有着悠久的历史,尤其又以“南雄龙船歌”和“犁市划龙舟”这两个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韶关最具特色龙船文化,对南雄龙船歌和犁市划龙舟进行收集和比较,对探讨龙船文化有深远意义。
韶关祖国南大门要冲,地理位置独特,是移民向南迁徙的必经之地。境内北江是珠江第二大水系,迁徙中也带来了他乡扒龙船文化。龙船歌也随之在粤北沿江村庄流传,随着移民的进一步南迁,客家先民又将龙船歌传播到了其它地方。
韶关扒龙船习俗主要以南雄龙船歌和浈江犁市划龙舟两地为主。在南雄珠玑,端午“游茅船”的活动几乎每个村都要举行,但近年来只剩珠玑巷和洋湖村了。因此,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粤北龙船歌”迫在眉睫、势在必行。韶关的两个非遗项目南雄龙船歌(省级)和“浈江犁市划龙舟习俗”(市级)是粤北龙舟文化的代表,该地区的龙船歌代代相传,类型多样,是研究客家文化的活化石。端午节唱龙船歌通常和划龙舟联系在一起,而划龙舟又离不开江河,因此,粤北龙船歌的分布和粤北流域密切相关。
分布在浈江两岸的龙船歌以南雄为代表。南雄龙船歌又分水路龙船歌和旱地龙船歌。水路龙船歌主要分布在浈江两岸村庄。早地龙船歌主要是端午期间龙船歌队在游街的时候进行演唱。龙舟的颜色多样,分青龙、红龙、黑龙、黄龙、花龙。下园村是黄龙,黄塘村是黑龙,沙园村是红龙,水上人家是花龙。武江流域的龙船歌主要是村民在端午期间举行龙舟仪式,或走亲访友时演唱,村民以歌代言、互相祝福。
端午期间,在江边举行的请神、龙舟下水、龙舟收起等仪式活动,或者在江上赛龙舟,每个过程村民都要唱龙船歌。此外,村民在饭后空余,经常聚集在江边空地或者禾坪上演唱龙船歌,祝福村民吉样安康。
附南雄珠玑民间龙船歌一首:新打龙船一透光,打起龙船游村方。保护村方多富贵,年年五月兴端阳。唱歌唱到驷水桥,转头一看青苗苗。转头一看苗青青,节节茂来节节高。右街当中搭凉棚,句句劝郎慢慢行。心中不要记住妹,记住细妹行唔成。天上星多月不明,塘中鱼多水冇停。朝中兵多欲乱国,老妹郎多会断情。唱歌唱到凤凰桥,转头一看远遥遥。转头一看遥遥远,节节浓来节节高。打起锣鼓唱起歌,唱到菩萨笑呵呵。保护今年禾大熟,一年割到二年禾。
(二)、春社冬社热闹 敬重土地情深
韶关有很多乡村千百年来都极为重视做社。做社有做春社和做秋社。春季开耕前做春社,意为春耕之始祭祀土地爷,告知他春耕开始了,请土地爷保佑今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并告示乡民食了糍粑闹开耕,不准放野牛践踏农作物。秋季收成后做冬社以谢土地爷,告知有他的保佑获得了好收成,对他表示敬重感谢。
做社,村设社首,轮流执事。社首收各户社费,买猪杀猪到社坛祭拜,祈求土地爷神明保佑。各户做糕和磨豆腐到社坛拜神,然后按户分肉,举行家宴。并通知亲戚共享春社盛宴。
冬至前后做冬社。冬社比春社热闹丰盛。届时亦要杀猪做糍粑、磨豆腐等酬神,以示庆祝丰收。新中国成立后,集体做社取消,但各家各户仍有做社的习俗。旧时做社要到田头祭拜土地爷。在田头用石头垒起神位,祭拜时念:“田头土地伯公、田尾土地伯婆,保佑风调雨顺,一斗种(一亩地或一斗谷种获得的的收成)割三箩(旧社会水稻产量很低)。做社体现了中国农民对土地的热爱和敬重。
(三)、贺牛岁爱牛心 赞牛词传佳音
据说农历十月初一是牛祖先的生日。为了表示对牛的爱护敬重,这一天,韶关有些县区乡村要举行盛大的“贺牛岁”活动,庄重地给耕牛贺岁。大清早,村中主事的族长或房长派人抬着大肥猪到神庙去,把猪屠宰后运回村中分给各户,然后由各户男人携猪肉、肥鸡、糍粑等往神庙祭祀,女人不得参与。祭祀毕,开始给耕牛“贺岁”。各家各户都把耕牛栓在村口的大坪上,人们相互夸奖,尽说好话。老人则向后生传授相牛特点,忌说不吉利话,使“贺牛岁”的活动皆大欢喜。各家主人为自己的耕牛贺岁。贺岁人先用一大片菜叶裹着糍粑让耕牛咽下,然后把剩下的如汤圆大小的糍粑由头到尾分别粘在耕牛的各个器官部位上,并抑扬顿挫地念起“贺岁”词。词曰:贴(粘)汝头,汝嗳听啀讴(叫);贴汝耳,嗳勤耕田地;贴汝肩,汝嗳听啀牵;贴汝腰,唔嗳到处飙;贴汝尾,晓去又晓归;贴汝角,嗳听啀来捉;贴汝肚,嗳晓想清楚;贴汝鼻,汝嗳听啀驶;贴汝嘴,唔嗳偷食菜;贴汝脚,唔嗳踏藤索……。贺岁毕,各家细满崽便兴高采烈地爬上牛背放牛去了。这个古老的贺牛节对于人们了解牛的习性,认识牛的特性和加深人与牛的情感,爱护保护耕牛是很好的。
(四)鸟儿节敬自然 好传统要继承
韶关有些乡村,农历二月初一有个“鸟儿节”据传这种习俗已有二千多年历史。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把蒸好的黄糍切成细粒,用手搓成果子状,然后成串成串地粘在事先准备好的竹枝或树枝上。天刚蒙蒙亮就把用竹或树枝串好的黄糍插到村前屋后的地里或树枝上,任由鸟儿去啄食。为了不让鸟儿受到惊吓,当天人们都不去地里干活,甚至连大门也不出。这一天还须禁吃鱼肉,只吃素食,直到晚上点灯后才开戒。人们称这一天为“鸟儿节”或“素食节”。一说是鸟儿吃了树枝上的糍粒后,就不再去糟蹋庄稼,是年就会五谷丰登。另一种说法是人们敬奉了鸟神,鸟神为答谢人类,便不叫鸟儿去啄食人类种下的庄稼。还有一种说法是,糯米粒把鸟儿的嘴巴粘住了,鸟儿就不能豚食庄稼了。过了鸟儿节,农家便开始春耕生产了。鸟儿节现在可能没有人过了。但鸟儿节意义是重大的,体现出古代人对自然对生命的尊重。
打好韶关特有的韶关客家文化、禅宗文化、十三万年石峡文化等优秀客家文化品牌。对发掘韶关客家精华,凸显韶关重要的客家文化历史地位品位;对加强沟通促进人文交流、创建文明城市、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传承优秀中华文化、激励后人奋发进取、以及培养爱国爱乡爱家精神、增强民族的和客家人的凝聚力,具有非常深远的现实的意义!
伍学忠,男,1984年3月参加工作。广东省科普作家,韶关市韶文化研究院和广东省地方特色文化研究基地研究员。现在韶关市生态环境监测站曲江分站工作。著有《层峰放眼》和《四十年探索之发现》两本书。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西安旅游 » 韶关客家文化历史比较研究